新闻动态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交流 > 正文

国家级青年人才系列学术报告

发布单位: 发布时间:2023/04/21

  2023年4月14日,受天津大学胡文平教授和耿德超教授邀请,南开大学张新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江浪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周印华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郑健研究员及华中科技大学韩宏伟教授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第三教学楼会议室分别开展了题为“气液界面质谱分析”、“有机单分子层晶体与光电器件”、“柔性有机光伏电池的界面材料设计”、“新型二维碳材料制备”及“可印刷介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学术报告。

  在报告中,张新星研究员就研究思路及悬浮液滴气液界面的质谱电离进样技术、有机物种和无机物种在气液界面反应的精准分析等相关应用进行汇报,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质谱电离进样技术在气液界面的原理及设计思路。报告后,张新星研究员与参会师生深入探讨了质谱电离进样技术的推广应用及相关技术问题。



张新星研究员学术报告


  随后,江浪研究员进行学术报告。针对单分子层分子晶体,江浪研究员从研究机遇及挑战、单分子层晶体可控组装及生长、单分子层晶体综合表征与电荷输运机制,以及单分子层晶体图案化和器件集成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报告结束后,江浪教授与参会师生展开交流与讨论,深入讨论了单分子层晶体的生长机制及实验细节等相关问题。



江浪研究员学术报告


  接下来,周印华教授进行学术报告。周印华教授课题组以全印刷涂布型有机光伏电池为研究重点,以目前此方向关键研究问题及研究进展开始,介绍了课题组当前的研究重点,如空穴传输层设计提升全刷型有机光伏器件性能和电子传输层设计提升有机光伏器件性能。报告结束后,周印华教授与参会师生展开激烈的交流与讨论。



周印华教授学术报告


  随后,郑健研究员进行了学术报告。郑健研究员主要围绕二维聚合碳材料进行学术研讨。碳材料具有超轻的原子、极强的共价键、独特的π电子共轭体系,使得其成为主导未来科技产业的战略新兴材料,但是目前碳材料面临的挑战是石墨烯作为唯一的碳二维晶体材料,碳碳成键收率不是百分之百,碳碳成键不可逆。因此,类似于碳材料的平面结构,希望将富勒烯也构筑成平面二维结构。郑健研究员首先制备了Mg掺杂二维聚合C60块体,紧接着根据之前的工作,又制备了新型二维聚合富勒烯。郑健研究员指出二维聚合碳材料具有的共轭碳结构、巨大的晶格及多孔骨架结构在超导、量子计算、自旋输运、信息及能量存储、催化等领域,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郑健研究员学术报告


  最后,韩宏伟教授进行了学术报告。韩宏伟教授首先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过去几年中取得的发展成就进行了总结。韩教授指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被认为是新一代廉价太阳能电池技术中的杰出代表。目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公证光电转换效率已经超过25%,且在材料成本和制作成本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然而,器件稳定性问题一直受到研究者关注。韩教授课题组长期以来针对基于全印刷技术的介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汇报结束后,参会师生就印刷介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问题积极提问,韩教授进行了一一解答。



韩宏伟教授学术报告



报告人简介:

  张新星,复旦大学本科,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归国后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迄今为止在包括PNAS,Angew. Chem.,JACS,Nat. Commun.在内的等国际顶尖刊物发表SCI论文95篇。回国独立工作后发表了JACS 8篇,PNAS 2篇,Angew. Chem. 8篇,Nat. Commun. 1篇。入选了国家级人才计划、天津市杰出青年等。在气液界面质谱分析和相关质谱仪器开发,以及微液滴化学质谱分析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获得了中国化学会第二届菁青化学新锐奖,美国质谱学会ASMS新兴科学家称号,以及中国物理学会2021年度质谱青年奖。

  江浪,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4年于湖南大学应用物理系获得学士学位,2011年在中科院化学所获得博士学位(导师:胡文平研究员),后作为助理研究员留所工作。2013年英国剑桥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Henning Sirringhaus教授课题组)。2016年回国,任化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组长。现发表SCI期刊论文160余篇,论文被引用10000余次。曾获得中科院院长特别奖,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等奖(第一完成人)。

  周印华,华中科技大学教授,2003和2008年分别获得吉林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期间在瑞典林雪平大学进行学习一年。2009至2013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2013年10月加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近年来,围绕柔性有机光伏材料与器件开展研究,报道了聚乙烯亚胺(PEIE/PEI)可普适地降低导体表面功函(Science 2012)、以及兼具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的升级版PEI-Zn (Nat Commun. 2020),开发了醇相导电聚合物配方(Nat. Energy 2022)。累计发表论文150余篇,被引用10000余次,H因子54。2021、2022连续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RSC Fellow)。

  郑健,201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11年至2015年新加坡国立大学Loh Kian Ping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实验室,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新颖二维材料尤其是碳材料的制备、自组装以及二维材料在光、电能源器件领域的应用和研究。

  韩宏伟,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教授,2000年在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应用化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02年在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高分子物理与化学专业攻读硕士,师从张俐娜院士,2005年在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凝聚态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师从赵兴中教授。2006年赴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加盟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自2000年以来长期从事介观太阳能电池与光电器件基础与应用研究。基于印刷技术及三层介孔膜结松,开发了可印刷介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方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该器件被称为“Han Cell”或“Wuhan Cell”在Science等国际权威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单篇最高他引290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