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9日,受天津大学胡文平教授及香港城市大学张华教授邀请,复旦大学彭慧胜教授通过线上平台向师生做了题为“全柔性纤维电池”的学术报告。
彭教授首先介绍了器件结构的演化,纤维电子器件的特点以及在可穿戴设备、新能源、信息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健康、空间探测等领域的巨大应用前景。彭教授指出,锂离子电池等化学电池面临的挑战包括其刚性结构及安全性问题。为满足可穿戴和可植入电子器件等重要新型领域的迫切发展需要,彭教授课题组就纤维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相关工作做了深入研究并真正实现了产业化。报告中,彭教授指出从平面结构到纤维结构,其电场分布、电荷传输和界面均发生明显变化,需要进行全新的结构设计。彭教授介绍了如何通过技术及工艺手段确保构建纤维聚合物电池的全柔性及安全性,并概述了大规模快速生产的途径。
最后,彭教授介绍了纤维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和纤维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集成应用及全柔性织物显示系统设计,并指出部分成果已在汽车工业、生命健康、能源电子及智能家居和服装等领域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应用。为面向实际应用,需要多领域专家学者合作开展更加系统的集成方法学等研究。报告后,彭教授与参会师生就电子和离子导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封装材料的选择及工艺等问题进行讨论。此外,彭教授指出在招生时比较看重胆识和想象力等品质。因为固有认知是有限的,重大科技进展往往需要基于现有的科学体系加上想象力,大胆开展科学研究。
本次精彩报告吸引科研云-B站、科研云-视频号、科研云-微博、科研云-知乎、科研云-抖音、科研云-快手、科研云-百度、科研云-YouTube、科研云-Facebook直播平台相关领域专业观众累计4万余人在线参与观看。
报告人简介:
彭慧胜,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系主任,先进材料实验室双聘教授,主要在高分子化学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创制了多尺度螺旋复合纤维,揭示了电荷在高曲率纤维表界面快速分离与传输的机制,建立了纤维电子器件的设计思想,赋予纤维发电、储能、显示等全新功能,拓展出高分子纤维器件新方向。在Nature(3)、Nature子刊(9)、Nature Commun./J.Am.Chem.Soc./Angew.Chem.Int.Ed./Adv.Mater./Phys.Rev.Lett.(101)等期刊上发表了310多篇论文,H因子95,出版了4本专著/教材。获授权发明专利85项,其中37项实现了转让转化,建立了纤维器件评价标准。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成果入选2021年的10项“中国重大技术进展”和“中国科学十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