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委召开天津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部署会,由天津大学理学院天津市分子光电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胡文平教授担任第一完成人的“高性能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项目获得2022年度天津市自然科学奖特等奖。
二十一世纪的三大主题是信息、能源和健康,分子光电材料是具有半导体、导体甚至超导体特征的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能实现高效光电转化和电光转化,其可分子裁剪和合成、可溶液加工、能带可调控以及本征柔性的优势,为可印刷、可折叠、可拉伸的新型电子产品开辟了道路,是换道超车、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打破国外知识产权壁垒,实现0到1颠覆性技术突破的重大部署,是世界各国竞逐的创新和战略高地。
然而,这一领域仍然面临一些重大科学难题,如长寿命磷光材料缺乏、吸收光谱范围窄、双极性电荷传输困难、载流子迁移率低等。胡文平教授团队从分子工程出发,首次发现了光诱导室温磷光现象,获得了多个高性能长寿命室温磷光分子,提出了直接芳基化缩聚合成高迁移率共轭聚合物的思想,设计合成了当时国际最高迁移率的高分子材料。从晶体工程出发,针对单组分分子光电材料的局限性,提出了通过两种或多种分子共结晶发展新型光电晶体材料的“有机共晶”新策略,获得了国际上第一个有机共晶,为分子光电功能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新思想和新策略。目前全球能生长共晶的分子体系大概有113个,胡文平教授团队报道的有37个,占比超过30%。这些原始创新成果,解决了掣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发展的重大科学难题,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8篇代表论文SCI他引1484次。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J. Fraser Stoddart教授、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唐本忠院士等认为“首次发现了光刺激室温磷光现象(firstly discovered),迁移率是文献报道的最佳值(the best in the literature),首次实现了D-A共晶(for the first time),有机共晶是人工的模型体系(artificial model systems),是研究电荷分离和传输理想的模型体系(ideal model system)”。
本项目不仅科学价值意义重大,而且社会效益显著。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为天津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主要完成人为胡文平、李振、朱道本、耿延候、王世荣、董焕丽、徐伟、张小涛、朱伟钢、杨杰、谢育俊、孙玲杰。